1.雁南飞(故事片《归心似箭》插曲) 作曲:李伟才 编曲:代博
1979年上映的电影《归心似箭》,在那样一个春潮萌动的年代,以人们久违的清新姿态,引起巨大反响。因为这部电影,人们不仅记住了初出茅庐的斯琴高娃,还将片中这首优美深情的主题歌传唱至今。 “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在影片的结尾,两行大雁划过寂寥的长空,怀揣离愁别绪的男女主人公遥相对望。青翠竹笛的掩映下,深挚的二胡地将这令人心欲碎的旋律婉转勾画,隐隐若现的舒展弦乐仿佛微云晴空,为这段感人至深的缠绵离情,铺垫出心旷神怡的期待。
2.冰山上的雪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作曲:雷振邦 编曲:代博
《冰山上的来客》作为一部西北边疆背景的反特题材电影,其口碑更多来自于剧中真假古兰丹姆和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以及片中数首充满新疆民间音乐风格的优美旋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冰山上的雪莲》、《帕米尔的雄鹰》……这些质朴而悠扬的歌儿,穿越记忆的藩篱,直抵人心。 起先,恢弘的弦乐描绘的巍峨天山背景上,热瓦甫弹拨出充满塔吉克风情的和弦。这时,二胡还是犹疑而不确定的,迂回地探寻着什么。及至手鼓敲出成串热切的鼓点,将往日的美好记忆瞬间转回,二胡也优美舒展起来,倾诉那分别已久的深情,如同天山雪融的清澈泉水,回旋流淌在戈壁滩上。在愈加明快的节奏中,记忆的欢舞炽热的追寻着往日的浓情。当热烈渐归平静之时,那一点又忧伤又浪漫的叹息,充满了岁月不能平复的心胸。
3、草原之夜(赞歌)(纪录片《绿色的原野》插曲/电影《东方红》选曲) 作曲:田歌(《草原之夜》)、胡松华(《赞歌》) 编曲:方岽青 《草原之夜》出自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然而这首被赞为“东方最美小夜曲”的优美旋律,却远比电影出名更多。《赞歌》则出自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曲调取材于蒙古族牧歌《小黄马》,四十多年来亦传唱不衰。 长笛的天空这般清爽辽阔,弦乐的草原这般恬静深远,二胡摹仿马头琴的舒缓顿挫,活画出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的壮美景色,深情款款如诉,些许寂寥,些许休憩。中部曲调突转,在弦乐的律动和打击乐的灵巧点缀下,二胡奏出《赞歌》的熟悉旋律,仿佛马背上的蒙古英雄疾驰如电,将全曲在激动和热情中推向高潮。
4.一朵鲜花鲜又鲜(电影《阿诗玛》插曲) 作曲:罗宗贤、葛炎 编曲:钱琦
彝族撒尼人的经典爱情传说,因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而传扬海内外。插曲《一朵鲜花鲜又鲜》,据说原来是云南会泽地区的民歌,也随同阿诗玛和阿黑哥的坚贞爱意,情深意切地唱到了如今。 其实阿诗玛的故事本是个无奈的悲剧,却因跨越生死时空的守候而变成永恒的神话。在这里,大提琴沉沉低回,如同那最终吞没了爱情希望的涧水;葫芦丝哀哀如鸣,仿若比翼鸟儿萦绕于悬崖之巅。二胡的缠绵令人心碎,又清丽,又忧伤,仿佛飘荡在云畔的一个诺言,痴痴地等着回应那一声呼唤。
5.花样年华(电影《花样年华》主题曲、同名歌曲) 作曲:梅林茂(主题曲)、陈珊妮(歌曲《花样年华》) 编曲:代博 电影《花样年华》里那段阴郁迷幻的华尔兹风格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化用自日本导演铃木清顺的电影《梦二(YUMEJI)》。而趁电影大热之时,主演梁朝伟推出的同名歌曲《花样年华》,多少也有些影片复古且暧昧的格调在内。 与电影原声神似,大提琴的拨弦布下谜一般的沉郁格局,但之后的二胡以委婉顿挫替代了大提琴的宽阔低回。这一段又轻盈又迷情的旋律,影片中每当男女主人公相遇于逼仄台阶的昏黄灯光下便会响起,更加阴柔的二胡,似乎更适于描摹那个繁丽旗袍的消瘦背影。而后弦乐奏起歌曲《花样年华》的旋律,二胡愈快愈柔愈纠缠,仿佛难以平复的渴望,在眼神交错之间,出卖了心底的秘藏。
6.渔光曲(电影《渔光曲》插曲) 作曲:任光 编曲:代博
首映于1934年的《渔光曲》,是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也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片。影片通过描写贫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当时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贯穿全片的同名主题歌《渔光曲》,以婉转的曲调和清新的风格,传唱甚广。 虽然是表现底层民众的现实主义题材,但这部电影及其音乐,还是充盈着上世纪三十年代那种清新如风的文艺格调:“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这样一幅旭日渐升的东海美景,在开头便由弦乐队铺展开来,提琴的颤音如同海面的粼粼波光,古筝的拨弦如同银鳞数尾,跳落在朝霞的光辉中,令人心旷神怡。就在这片平静的海面上,这一柄细腻恬静的二胡,轻轻诉说着那许多个春秋。
7.情深谊长 (电影《东方红》选曲) 作曲:臧东升 编曲:方岽青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革命历史的音乐舞蹈史诗巨作,《东方红》在恢宏壮美的叙事背景上,吸纳了中华各民族纷繁多彩的歌舞表演形式。在近半个世纪后回望这部作品,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火热的激情。《情深谊长》是其中一首插曲,表现红军经过云南彝族地区受到当地群众欢迎的场面。
翻涌如五彩云霞的宏大弦乐背景上,竖琴弹拨出令人遐想的夜空涟漪,二胡依依如柳吐露婉转深情,细致刻画溶溶月色下的静谧场景。乐曲中部,节奏转为明快热情,好像欢乐的人群载歌载舞,欢迎着远方的贵客,愈舞愈急愈动人,定音鼓敲击出人潮如云的震撼景象,仿佛欢迎红军队伍的火把,照亮了彝族大凉山的每道山梁。
8.葬心(电影《阮玲玉》插曲) 作曲:小虫 编曲:钱琦
1992年,电影《阮玲玉》的这首主题曲《葬心》,凄凄切切唱遍两岸三地,勇夺金马奖、金像奖、流行音乐金曲奖等一众顶级奖项,不仅刻骨描绘昔日巨星倏然陨落的悲凉际遇,也触到了很多人心底柔软的一片。 这弦乐,多么美多么大,仿佛那个喧嚷的跳舞场,将人声远远地抛在周遭。这凄清长夜,不要人来,电气灯灭了吧,点一只烛,听二胡那般哀哀地唱起,箫那般沉沉地和下去,欲泫欲泣。只因,贪这一点儿爱,贪一点儿依赖,将自己薄薄地漂白成一页影子,濡染在阴丹士林蓝的扉页上,等不到春燕归来。
9.儿童电影组曲(送别/小燕子/红星照我去战斗)(电影《城南旧事》、《护士日记》、《闪闪的红星》插曲) 作曲:John Pond Ordway(《送别》)、王云阶(《小燕子》)、傅庚辰(《红星照我去战斗》) 编曲:方岽青
诞生于20世纪初的学堂名曲《送别》,1982年收入电影《城南旧事》;1957年的电影《护士日记》,影片早已被人淡忘,插曲《小燕子》却贯穿了多少人的童年回忆;1974年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活画出潘冬子的小英雄形象,并带来数首传唱至今的优秀歌曲,悠扬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旋律便是出自片中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有多少夜可以重温,有多少童年可以在梦里呢哝。“长亭外,古道边”的轻轻怅惘,带来小时候剪着童花头的甜美回忆;“小燕子,穿花衣”的欢快旋律,勾连起曾经的夏日夜晚,摇着扇子听故事的如画场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豪情,也曾充满了童年稚气的胸膛。这一幕幕封存在心底的画面,藉由这婉约如诉的二胡,在这凉夜轻轻浮现。
10.洗衣歌(电影《旭日东升》选曲) 作曲:罗念一 编曲:钱琦
《旭日东升》本是1964年一部音乐歌舞片,选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文艺汇演的部分节目。其中,西藏部队文艺代表队以这首欢快明朗的《洗衣歌》,表达了藏地军民的鱼水深情,由罗念一取材昌都民歌、巴塘民歌《江作林令》等藏族民间音乐谱写而成。 竹笛清越如水,轻轻拨开东山顶上的些微浮云,二胡缠绵吟唱出十七世纪流传至今的仓央嘉措情歌,深情如许,跨越记忆的境地。曲子中部忽转至《洗衣歌》的欢快旋律,二胡古筝竹笛,所有乐器都加入了欢舞的律动,越来越快的激情节奏仿佛要点燃天边的红霞。
11.心中的玫瑰(电影《泪痕》插曲) 作曲:陆祖龙 时乐濛 编曲:代博
这部红遍1979年的电影《泪痕》,根据孙谦、马烽创作的《新来的县委书记》小说改编,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以特定的题材引起无数人共鸣,并在国内屡获大奖。插曲《心中的玫瑰》优美慰藉,流传至今依然能够拨动心弦。 那许多记忆,正是这样缓缓流淌的:弦乐如山泉一般清澈无波,饱含着深挚的情感和追忆,脉脉如诉。曲子中部,记忆的泉水突然路遇山石,二胡的激流扰乱了平静的心绪,顿挫之间迸发出的呼唤激情,仿佛要冲破些什么,挽回些什么,留住些什么。
演奏家简介:
于红梅,著名二胡演奏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乐团客席独奏演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于红梅于1984年至1994年间,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本科,免试保送攻读本院硕士学位。先后师从苏安国、张韶、蓝玉松、刘长福等教授。其演奏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琴人合一,对乐曲的内涵有较完美的诠释和独到的艺术见解。纽约音乐会杂志评论“她的畅通无阻的演奏震惊四座”,“她是体现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精神的杰出的演奏家”。 于红梅曾荣获在美国纽约举行的Pro Musicis International Award “乐府国际音乐大奖”;独奏专辑《于红梅二胡协奏曲专辑》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独奏专辑《迷胡》荣获在美国举办的Indie Awards“世界独立唱片大奖”之“最佳世界民族音乐奖”。这是自此世界瞩目的音乐大奖设立三十多年以来第一位华人音乐家获此殊荣。独奏专辑《红梅随想曲》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2002年在世界最著名的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成为第一位在此举办独奏会的华人民族器乐演奏家.还曾在法国、日本、香港、北京等地成功地举办过逾百场个人独奏音乐会。2005年荣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一等奖。2009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为独奏家,于红梅代表中国参加了2000年“中国文化美国行”在联合国议会大厅为2000年世界首脑会议演出;还参加了中法文化年,布拉格之春,芝加哥国际音乐节等重大世界文化交流活动。 于红梅曾首演了《八阕》、《追梦京华》、《西口情韵》、《西域风情》等优秀作品。录制出版了十四张个人演奏专辑。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名家教二胡》、《于红梅二胡独奏专场音乐会》和音乐电视片《绽开的红梅–于红梅演奏专辑》。编订了《二胡音乐会曲集》(三册),著有《追梦京华的演奏体会》、《二胡演奏中的力度变化》、《“一枝花”的演奏法》等学术文章。所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荣获大奖。 |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