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介绍: 恰逢 LPO 唱片公司成立 20 周年,公司连续第五次推出双周刊。在这一特别时刻,出生于古巴的美国作曲家塔尼亚・莱昂与伦敦爱乐乐团的合作故事,成为其中亮眼的篇章。2023 – 2025 年间,莱昂担任伦敦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她凭借独特的创作理念,为音乐会舞台带来充满创新的 “新声音”,多部作品实现世界首演。同时,她还致力于培养乐团的青年作曲家,积极推动在世作曲家群体的发展,为当代音乐的多元性注入强劲动力。莱昂的创作生涯佳作频出。早在 1999 年,她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地平线》便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作品以不断变化的音乐流线为核心,用生动的前景乐段和丰富的音乐织体进行点缀,构成了流畅且富有层次的音乐形式。 而 2024 年推出的《Raíce》(起源),同样承载着莱昂独特的艺术表达。这部由英国伦敦管弦乐团与布鲁日音乐厅联合委约创作的作品,于 2024 年 3 月在爱德华・加德纳的指挥下完成首演。《Raíces》采用三段式活力结构,将沉思的音乐织体、欢快的拉丁节奏与热烈的爵士乐激情巧妙融合,深入探索了莱昂多元的文化背景。加德纳赞誉其为 “一首关于语言和文化之根的优美点彩画音诗”。《快车道》指出“莱昂的这部作品兼具个人情感与普世价值,从记忆、历史、文化信仰等多个层面引发听众共鸣,以音乐为载体,娓娓道来动人故事。” 艺术家介绍: 卡琳娜・卡内拉基斯(Karina Canellakis)以充满情感的演绎、精湛的技术功底与深刻的作品诠释享誉国际,已成为当代古典乐坛最炙手可热的指挥家之一。她现任荷兰广播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并担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她早年以小提琴演奏家身份为古典乐界熟知,在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爵士的鼓励下,她从柏林爱乐乐团成员开启指挥生涯(此前两年作为乐团定期演奏家)。多年来,她曾担任独奏家、客座首席与室内乐演奏家,夏季参与万宝路音乐节,直至指挥成为艺术重心。卡内拉基斯出生并成长于纽约,其艺术轨迹始终交织着弦乐演奏的细腻质感与指挥诠释的宏大视野。本乐季中,卡内拉基斯以维也纳著名音乐厅驻厅艺术家身份,执棒四支顶尖乐团,分别是:维也纳交响乐团、维也纳 ORF 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与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带来肖斯塔科维奇震撼人心的《第八交响曲》、雅那切克《格拉戈利茨弥撒曲》及贝多芬《“英雄” 交响曲》等经典曲目。 爱德华·加德纳(Edward Gardner)现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及挪威歌剧院与芭蕾舞团音乐总监。在2015至2024年担任卑尔根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他目前仍担任该团荣誉指挥。 作为挪威歌剧院与芭蕾舞团音乐总监,爱德华以瓦格纳《飞翔的荷兰人》和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音乐会演出开启首个乐季,随后指挥了威尔第《茶花女》、雅那切克《狡猾的小狐狸》两部完整歌剧,此前还曾执棒巴托克《蓝胡子的城堡》、泽姆林斯基《佛罗伦萨的悲剧》及威尔第《马斯切拉的气球》。 在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的第四个乐季中,他将在皇家节日音乐厅呈现九场音乐会,以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收官美国巡演,并在维也纳、法兰克福、汉堡等欧洲主要城市展开巡演。伦敦乐季亮点包括施特劳斯《阿尔卑斯交响曲》、拉威尔与拉赫玛尼诺夫作品双场音乐会及多场世界首演,最终以马勒《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压轴。 德米特里·斯洛博德纽克(Dmitri Slobodeniouk)出生于莫斯科,现居芬兰。他早年在故乡的中央音乐学院研习小提琴,师从季娜伊达·吉列尔斯(Zinaida Gilels)与格奥尔基·丘加耶夫(Gjorgij Chugajev),后于莫斯科音乐学院、芬兰音乐学院及“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深造,追随奥尔加·帕尔霍缅科(Olga Parhomenko)继续精进琴艺。 1994年,他开启指挥学习生涯,初期在“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受教于莱夫·塞格斯坦(Leif Segerstam)、约尔马·帕努拉(Jorma Panula)与阿托·阿尔米拉(Atso Almila),此后又跟随伊利亚·穆辛(Ilya Musin)和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深造。如今,他已频繁亮相国际顶级乐团的指挥台,包括卢塞恩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北爱尔兰管弦乐团、荷兰交响乐团、赫尔辛基爱乐乐团、芬兰广播交响乐团、图尔库爱乐乐团及马尔默交响乐团等,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广泛认可。 01. Horizons |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暂无评论内容